心闻速递心肌桥对植入ICD患者致命性

北京权威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78725.html

心肌桥(MB)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主要累及左前降支(LAD)的中远段,在心肌收缩时位于心肌壁内的冠状动脉段受压迫。MB通常认为是良性的,因为LAD的冠脉血流灌注主要发生在舒张期,大多数MB患者确实被认为是无症状的,而许多研究表明MB在某些患者亚组中具有潜在的血流动力学意义。一些病例报道提示MB与各种心血管病理情况可能存在关系,包括心肌缺血、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SA)、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室功能障碍、某些类型的心肌病、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SCD)。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B是否会增加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LTVA)的风险,特别是在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SCD的患者中,这些患者LTVA的风险最高。由于LTVA及其最常见的后果(即SCD)是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心血管死亡约50%,其中至少有25%是首发症状性心脏事件,因此确定MB与LTVA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旨在评价MB对ICD患者长期预后的可能影响,重点是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LTVA)的影响。

这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了年1月至年1月在横滨市立大学医学中心接受ICD植入治疗SCD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的患者。结果显示,共有名接受ICD一级预防(n=23)或二级预防(n=)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设定主要终点是LTVA的第一次发作(定义为符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起搏和/或电击治疗))或心脏性猝死,评估中位时间为4.5年(2.2-7.1年)。随访期内,53例(37.9%)患者发生LTVA(46例ICD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7例SCD)。血管造影存在MB的患者占22.1%,与没有MB的患者相比,这组患者年龄较小,冠状动脉危险因素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生率较低,但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患病率较高,左室射血分数较高。尽管以上风险较低,但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血管造影无明显MB比较,存在MB的患者的无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多变量分析显示,血管造影上显著MB与是LTV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4.24;95%CI,2.39-7.55;P0.)。

该研究提升冠脉造影上明显MB是植入ICD患者LTVA的独立预测因素。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但该研究对MB的评估似乎可能加强对猝死高危患者的识别,这些患者应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和针对性治疗。

LTVA患者和无LTVA患者的基线特征、ICD植入药物和ICD植入适应症(一级或二级预防)相似,区别之处为LTVA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无LTVA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血管造影显示的MB发生率更高(表1)。

表1LTVA患者和无LTVA患者的基线特征

单变量分析中,LVEF下降、血管造影明显的MB、非心脏离子通道病和一级预防患者可能与LTVA风险增加有关(表2)。包括所有变量的多变量分析中,P≤为0.10在单变量分析中,LVEF下降和血管造影明显的MB是LTVA的风险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表2)。敏感性分析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无论是一级预防(风险比,14.53;95%可信区间,1.48-.31;P=0.02)或二级预防的ICD患者,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缺血性心肌病和VSA)(表3和表4)。

表2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因素

表3ICD二级预防患者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n=)

表4缺血性心脏病(ICM和VSA)患者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n=87)

与无MB患者相比,冠脉造影MB明显患者年龄更低、VSA患病率更高、ICM发生率更低、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少、既往有心肌梗死史、既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应用治疗冠心病(CAD)和/或心力衰竭药物等情况更少以及LVEF更高(表5)。

表5存在MB与没有MB患者的基线特征

尽管如前所述,血管造影上存在明显MB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较好,但与非MB患者相比,血管造影明显MB患者的LTVA发生率更高(77.4%比26.6%,P0.)。Kaplan–Meier分析显示,平均4.5年的随访期(四分位数范围2.2年-7.1年)中,血管造影明显的MB患者的无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MB患者(Log-Rank检验,P0.)(图2)。当分析仅限于一级预防(%VS25.0%,Log-Rank检验P=0.04)或二级预防(70.8%VS26.9%,Log-Rank检验P=0.)或缺血性心脏病(ICM和VSA)患者(72.2%VS34.8%,Log-Rank检验P=0.)时,这一发现仍然成立。

图2: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存在心肌桥患者与无心肌桥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

对存在和没有血管造影明显的MB患者之间的几项临床差异进行调整的多变量分析中,MB与LTVA关联依然存在:调整模型1包括:经ICM(梗阻性冠心病)、VSA、既往MI、既往PCI和LVEF调整;模型2包括: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模型3:经内科治疗调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降糖药物、利尿剂)(表6)。

表6:MB对LTVA发生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OkadaK,HibiK,OginoY,MaejimaN,KikuchiS,KirigayaH,KirigayaJ,SatoR,NakahashiH,MinamimotoY,KimuraY,AkiyamaE,MatsuzawaY,IwahashiN,KosugeM,EbinaT,TamuraK,KimuraK.ImpactofMyocardialBridgeonLife-ThreateningVentricularArrhythmiainPatientsWith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JAmHeartAssoc.Oct23:e.doi:10./JAHA...Epubaheadofprint.PMID:.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ktmx.com/alfx/1330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