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时猝死,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如果你的生活习惯不好,或者本身存在潜在病因,那你可要当心了......
过劳死
过劳死,顾名思义,因工作过度致死,是一种职业性的突然死亡。
1
猝死更易找上年轻人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那么一般有哪些征兆呢?
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憋气、明显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
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
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2
恶性心律失常如何急救
说来让人沮丧,有一种心源性猝死是由于恶性心率失常造成的心率紊乱,发病时,没有疼痛的感觉,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心脏跳动突然紊乱,导致其没能有效地射血,进而打断脑供血,以致所有的器官供应被打断,包括心脏自身。如果救助不及时,人马上就会不行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救治的时候提出一个观念,叫尽早除颤。一些公共场所装有自动除颤器,无论是不是专业人员,只要按照说明使用就能自动除颤。我们认为,对于可能猝死的病人,盲目除颤也是有价值的,是可能被救活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来不及感到疼痛,大血管的根部突然一下就堵塞了,还没来得及感到疼痛,人就不行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有基础病史的人群中。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机会抓住发病的征兆呢?这涉及到一些非典型的发病表现——
在临床上,有的人可能有左肩背、后背疼痛,有的人牙疼,还有的人出现胃疼、恶心、呕吐、憋气、疲倦等症状。我们在急诊室或相关科室,比如消化科、口腔科,看到一些可疑的情况都会让病人做个心电图,甚至要让心内科会诊鉴别一下。
3
减少猝死牢记6点
1定期体检老年人本身是心脏病及各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医院进行体检。
青、中年人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也容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与心脏有关的体检应包括血压心率、血液生化、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等项目。
2积极服药治疗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服药治疗。
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甚至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
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不仅会使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并且会直接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腔,一旦斑块破裂还会形成血栓,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糖尿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人的两倍,血液中增高的血糖会逐渐侵蚀血管,使血管内皮不再光滑平整连贯,出现损伤,高血糖还会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因此糖尿病和心脑疾患的伴随率非常高。
一定要保证血压、血糖、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医生建议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减少心梗及猝死的发生。
3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使原有心脏病加重。
即使原来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会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所以,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所安排,减少压力,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不可过快过长。
4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吸烟饮酒会直接损伤人体的血管内皮,提高冠心病的发生率;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往往伴随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疾患的高发人群;
缺乏运动会使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0%。
另外,不合理的膳食结构,脂肪摄入过多,蔬菜水果不足也会影响心血管的健康。
5危险评估注意由专业医生对已有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评估。
包括进行常规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既不要对常见的心律失常草木皆兵,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