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助手丨恶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识别与

一.持续性单形性室速1.临床特点

 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s,但室速发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则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SMVT大多发生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但也可见于目前的诊断技术尚不能发现的心脏病患者,后者称之为特发性室速(IVT)。 

2.心电图特点

  ?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连续出现;

  ?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秒,ST-T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在~次/分;

  ?心律规整,也可不匀齐;

  ?室房分离、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3.临床举例

  女,47岁,头晕、黑朦就诊,心电图如下。

图1.持续性室速心电图,心室率次/分,QRS时限>0.12秒,AVR导联ViVt。心内电生理检查示右室特发性室速。二.多形性室速与尖端扭转型室速(TdP)1.临床特点

室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是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下心脏传导系统或心室肌的心动过速,当其QRS波的形态、大小、间期在同一心电图导联上不断发生变化时,则被称为多形性室速。根据多形性室速发作前后有无QTc间期的延长,可将其分为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depointe,TdP)和非长QT间期依赖的多形性室速(多直接称其为多形性室速,以与TdP相区别)。两者都可因RonT型室早(室早的QRS波落于前一心搏的T波上)而发作,发作时都可呈尖端扭转图形(在同一心电图导联上,QRS波的极性每几次至每十几次心搏便围绕基线反转一次),但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却存在很大差异,如不能准确鉴别及合理用药,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尖端扭转型室速多见于继发性的长QT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S),病因包括: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如普鲁卡因胺、奎尼丁、胺碘酮,抗微生物药如左氧氟沙星、红霉素、伏立康唑,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西酞普兰、阿米替林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钾血症)、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原发性LQTS与遗传因素有关,相对少见,属心脏离子通道病,常见亚型包括LQT1-3型。

2.心电图特点

  室速常由R-on-T现象诱发,心室率多在次/分以上,节律不齐,QRS波宽大畸形,形态、振幅不一,可围绕基线不断扭转QRS主波的正负方向,每约连续出现3~10个同类的波之后就会发生扭转,翻向对侧。(1)尖端扭转图形: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2)发作前后QTc间期延长:QTc间期正常值上限男性ms、女性ms,当QTc间期≥ms和ms时则分别称为高危和极高危。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患者有相应的致病基因,但在平时心电图QTc间期却正常,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如服用某些药物时),其QTc间期才会延长。(3)T波和U波异常:T波低平、双向、巨大倒置、电交替、波峰至终末部(Tp-Te)间期延长;U波高大;T波和U波融合等。继发性LQTS的TdP多由“短-长-短”周期诱发(如室早二联律,联律间期为“短”,室早后的代偿间歇为“长”)。实际上,任何心电现象所致的长间歇都可使QTc间期延长,进而增加TdP的发生风险。也正因为此,TdP发作后常常可自行终止,并反复发作。

3.临床案例

  女,53岁,头晕、黑朦就诊。

图2.心电图:QRS波宽大畸形,形态、振幅不一,室率不齐(~次/分),平均次/分。

4.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患者,应按室颤处理。   ?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短阵发作者,应鉴别是否有QT间期延长,分为TdP、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分别给予相应治疗。

图3.多形性室速处理流程。

三.室扑、室颤1.临床表现

  临床上最危重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时,心脏失去排血功能,有晕厥、阿-斯综合征表现。如处理不及时,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2.心电图特点

  室扑:无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多在~次/分。

室颤: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快频率波,频率达~次/分。

  室扑与室速的区别:室速QRS波与T波分开,有等电位线。

3.临床举例图4.室扑心电图:无QRS-T波群,大振幅波动,频率在~次/分。图5.室颤心电图: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快频率波,频率达~次/分。4.处理

  ?纠正诱因,加强病因治疗;

  ?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立即电复律;

  ?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电复律;

  ?麻醉/镇静;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与抗心律失常药两者均重要,交互加量;

非发作期:增加β受体阻滞剂剂量;发作期:增加胺碘酮剂量,胺碘酮无效时可用利多卡因;

  ?生命支持。

四.预激合并房颤1.心电图特点

?QRS波群宽大畸形,前有预激波;

?心室率快速而不规则,多>次/分;

?可见f波(R-R间隔长者较明显);

?QRS波群形态不一,可见宽大的QRS波、正常的QRS波和介于二者之间的QRS波(融合波);

?隐匿性预激QRS波不宽,无预激波,心室率多不甚快,f波较明显;

?常有心动过速史;

?发作前后有预激心电图;

?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若R-R间期≤ms,可以引发室颤而危及生命。

2.处理

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治疗首选电复律,可采用药物治疗,而射频消融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1.电复律

AHA房颤指南建议即刻直流电复律用于已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WPW综合征和快速心室反应者(I,C),复律后建议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

2.药物治疗

?若考虑药物治疗,心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等;心功能受损者,只能选择胺碘酮;禁用地高辛、维拉帕米、地尔硫?,不推荐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口服胺碘酮及大多数静脉胺碘酮治疗是安全的,但是静脉胺碘酮治疗的急性期其电生理作用是多样的,静脉胺碘酮可能导致心室率加快,引发室颤,应慎用。

AHA房颤指南:

(1)静脉给予普鲁卡因胺和伊布利特恢复窦律或减慢心室率,建议用于未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WPW综合征伴房颤和有快速心室反应的患者(I,C);

(2)对于房颤的WPW患者,静脉给予胺碘酮、腺苷、口服或者静脉给予地高辛、非二氢吡啶类CCB都有潜在的危害,因为它们可能会增加心室率(III有害,B)。

普罗帕酮:

?在WPW综合征伴房颤时对旁路逆向传导和前向传导都有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和转复窦性心律。

?静注可有1~2mg/kg,速度10mg/min,首次最大剂量不超过mg。

?副作用为室内传导阻滞,QRS波群增宽,出现负性肌力作用,诱发或加重心衰。

伊布利特: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延长房室结和希氏束的有效不应期,降低潜在WPW伴房颤患者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平均转复时间20min。

?用法:体重>60kg者,首次1mg,注射时间10min,10min后再次注射同样剂量;体重<60kg者,首次及随后的注射剂量均为0.01mg/kg。

?不良反应:最严重的是多形性室速,发生率为1%~8%。

?WPW伴房颤患者大多数较年轻、无明显结构性心脏病,伊布利特导致TdP的风险相对较小。

3.导管消融

研究显示,无论有无症状,短旁路前传的不应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后诱发房颤均与室颤风险升高相关。

AHA房颤指南建议,旁路消融术用于有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当旁路的不应期短、能够发生快速顺行传导时(Ⅰ,C)。

ESC房颤管理指南中,推荐WPW综合征合并房颤并经旁路快速传导的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旁路以预防心源性猝死(Ⅰ,B);对心源性猝死幸存的WPW综合征患者,推荐立即导管消融旁路(Ⅰ,C);经仔细咨询后,对显性旁路合并房颤的无症状患者应考虑旁路消融(Ⅱa,B)。

3.恶性房颤

  恶性房颤指房颤伴预激时,最短RR间期≤ms,患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恶性房颤易蜕变为室颤。

图6.恶性房颤心电图,下图中房颤蜕变为室颤。

临床特点及处理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1.5%~2.4%;

  ?猝死高危指标:症状性心动过速、多旁路、旁路不应期<ms,以及预激伴房颤时最短RR间期<ms;

  ?多见于10~20岁年龄段;

  ?消融结果:旁路消融者和未做消融者,随访期心律失常事件(有症状的室上速、房颤和室颤)的发生率分别为7%和77%。无症状者消融后,随访8年无1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ktmx.com/jbwh/14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