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能遇到妊娠期女性常规心电图出现PR间期缩短,通过梳理近几年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妊娠女性常规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率高于非妊娠女性,且与孕周数相关,孕晚期短PR发生率高于孕早期而短PR间期可能是一些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现对妊娠期短PR间期产生的可能机制、短PR间期对孕妇的临床意义及围产期心律失常进行综述。
1.PR间期缩短概述
1.1正常PR间期 在心电图上,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PR间期,由P波和PR段组成。PR间期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是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正常值为0.12~0.20s(儿童的PR间期偏短,正常低限值为0.09s,不同年龄及心率的正常上限值相异,一般不超过0.18s,而老年人的PR间期可相应延长,正常值为0.12~0.22s)。1.2PR间期缩短机制 PR间期0.12s为PR间期缩短,提示房室传导时间缩短。研究显示,产生PR间期缩短的原因主要有:①房室结先天性发育不良,引起房室结短小,电活动通过房室结传导通路变短,所需时间短,故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缩短;②房室结内存在双径路或旁道,当冲动沿着快路径或旁道下传时,通过房室结的时间缩短;③PR间期缩短与神经支配失调有关。房室结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共同影响,正常情况下,迷走神经占优势,存在一定的传导延迟,即正常PR间期,当交感神经占优势时,出现房室结传导速度加快,即PR间期缩短;④房室结内加速性传导,可出现PR间期缩短现象。2.妊娠期PR间期缩短与围产期心律失常
2.1妊娠期短PR间期机制 已有报道,女性在妊娠期间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1.血容量及基础代谢率增加:在妊娠晚期的血容量可增加50%,约增加ml,心肌的前负荷明显增大,出现代偿性心率加快。同时妊娠期机体为满足代谢需求,基础代谢率及产能相应增加,使孕妇体温较正常人偏高,心率偏快,心动周期的缩短可导致PR间期缩短。2.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孕期心肌负荷加大,需氧量增加,机体组织相对缺氧,心肌能量代谢障碍,高能磷酸ATP生成减少,缺氧会反射性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迷走神经功能减低,同时孕期激素水平变化、情绪紧张、宫缩的发生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加快,从而缩短PR间期。3.内分泌及代谢系统改变:妊娠期间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分泌水平升高,其均可拮抗胰岛素的分泌,在孕中晚期胎盘产生胰岛素酶可导致胰岛素分解,使胰岛素降糖功能减弱。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内环境,有研究表明心肌细胞的糖原含量增多可导致房室结内的加速性传导,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缩短。而孕期短PR间期的发生与妊娠糖尿病是否相关仍待进一步研究。2.2妊娠期短PR间期特点 妊娠期短PR间期的发生率较非妊娠期女性明显增高,有试验显示孕期组例中出现短PR间期有例,发生率为14.4%,健康体检女性的非孕组例中出现短PR间期的有3例,发生率为1.8%,此外,孕妇不同孕期心电图短PR间期的发生率不同,分别为:孕早期6.06%、孕中期9.47%、孕晚期18.90%。孕期的周数与短PR间期的发生呈正相关,短PR间期的发生率随着孕周的增加有递增的趋势。2.3围产期心律失常 短PR间期是一些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孕期特殊的生理改变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同时新发心律失常的概率也会增加。妊娠分娩后随着机体的血容量、需氧量、基础代谢率及交感神经张力恢复产前水平,房室结传导功能逐步正常,多数PR间期可恢复正常范围,但仍有孕产妇表示在孕期或分娩后存在胸闷、心悸等不适,而对短PR间期孕妇在围产期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国内报道较少,有学者研究发现妊娠合并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占41.4%(/),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和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别占18.0%(48/)和8.3%(22/)。国外有研究指出短PR间期与孕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增加有关,围产期室上速的发生率约为24/10万,且多发生在孕晚期或分娩前后。这种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可导致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引发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心动过速心肌病,当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时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危及母婴健康。3.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二胎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不断增加,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也将随之不断增加,尽早检出孕产妇围产期心律失常,选用恰当的药物和分娩时机对母婴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对孕期短PR间期的发生及其机制的研究对预防和治疗围产期心律失常具有有重要意义。专家简介扫描 余莎莎,医院心电学教研室秘书,心功能科教学干事。熟悉本专业研究现状态和新进展,擅长各种疑难心律失常的诊断。亚心心功能科简介
医院心功能科是集心、肺功能各项检查于一体的科室。科室开展的检查项目达10余项,包括: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平板运动试验、肺功能测定、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六分钟步行试验、直立倾斜试验、无创心功能检测、远程心电会诊、单导联长时间心电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筛查等。年在全国率先引进心电网络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心电图网络诊断平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心电图检查模式。同期开展远程心电会诊,截止目前,辐射的区域远至千里之外的陕西、安徽、河北、新疆及江浙沿海地区,近至武汉市区的各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全国范围内的余家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单导联长时程动态心电监测,可记录1-30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对不明原因的晕厥、一过性心律失常、发作性心肌缺血等检出率较普通动态心电图更高。
年,医院心功能科被中华医学会、中国心电图会诊中心授予“中国心电学基地湖北心电学基地”和“中国心电图会诊中心湖北分中心”,被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和中国远程心电联盟指定为省级“远程心电监护中心”。年,武汉市医师协会心电学科医师分会在医院成立,同年,成立了我省首个"高血压治疗与监控随访平台",并牵手中旗建立了“中旗心电临床实验基地/中旗亚心心电联合研究实验室”。年,牵手江苏斯坦德利医疗健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医院大数据研究联合实验室”。
医院心功能科有医技人员近30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多人。刘鸣主任主编了《实用心电图图谱》、《临床心电图图谱》等专著,参编:《心脏瓣膜病诊断图典》、《远程心电监测与诊断》、《心电学技术规范化培训纲要》等专业学术著作。刘鸣主任主持了卫计委科研项目“远程心电网络平台建立的研究”。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技术团队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年,刘鸣主任获全国远程心电监测推广与临床应用“实践创新奖”,年被授予“21世纪杰出心电学奖”,被聘为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特聘为汕头大医院客座教授,具有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资格。年获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动态心电突出贡献奖”,并带领亚心团队获得了“山德士杯”心电图大赛全国总冠军,全国心电图读图争锋赛湖北站冠军、全国心电学大比武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并被中国心电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心电集体”。
推荐阅读
扫码查看学术热词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